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0)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0)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9:48 编辑: 网络 查看:

在八十年代才出现的“竞技推手”中,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谁先攻击,往往不仅攻击不到对方,反而被对方成功攻击到。对方似乎是“后发先至”,其实是对方在谁发生攻击的瞬间同时实施了有效的化解与反攻击。谁的“先发”攻击与对方的“先至”化解与反攻击是同时的,如果对方的化解与反攻击略微滞后,“先至”那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这种情况是不能用“后发先至”来表述的。传统的太极拳推手中更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正确的传统太极拳推手靠的完全是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是松松的、轻轻的、虚虚地去跟之随之而动”、“不必勉强找机会去打,在机会成熟时,它自会送上手来”,对于对方的攻击是“不先不后”地加以化解的,是不存在“后发”化解的;而一旦符合可以攻击的机会出现,那就是《打手歌》所说的“合即出”,也是不存在“后发”的。可见无论竞技推手与传统的太极拳推手中都是不存在“后发先至”的。

如果认为陈微明先生是将“不主动抢先”称为“后发”,将“疾速发劲”称为“先至”,这“后发”也是一种容易令人误解的与普遍的“后发”概念不同的不恰当的说法,与《孙子兵法》中的“后人发先人至”的意思也是不符合的。所以将陈微明先生的“后人发先人至”解释为普遍一般概念的“后人发先人至”纯属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是错误的。

现代太极拳界更有一些人夸大了太极拳最常见的“缓慢”锻炼形式,说“太极拳的特点是后发制人”,甚至说:“太极拳的特点是能够以慢胜快”。这些说法在太极拳的古拳谱上、近代太极拳的著作上更都是没有根据的、与经典的太极拳谱理论相违背的,也是根本不能被武术实际所证明的,因此都是对太极拳的歪曲篡改,是十分错误的。

【第四首第四句原文】

    四两运化良。

【注释】

①四两——借代指没有具体确切数值的很小的力量。

②拨——拨弄,引申为表示利用对方之力控制、支配对方。

③千——“千斤”的省略简称,表示没有具体确切数值的很大的重量。如《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歌诀又借代指用很大的力攻击我的人。

④运化——运行变化,如三国·魏·王弼《易·复》之注:“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神怪之说的“运化”是指用法术变出,如明·高明《琵琶记·感格坟成》:“汝等可变作人形,与他运化土石,务要顷刻完成。”上文之“运化”引申为指以柔化解敌人进攻致使敌人形成背势的过程,即“沾粘连随”。

【语法修辞分析】

    主语“我”和“四两”之前的介词“以”,以及“千斤”之“斤”均被省略,“四两”与“千”分别是夸饰,分别指相对悬殊的很小的力量和很大的力量。“四两拨千”应该理解为“四两拨千斤”。

【今译】

   “四两拨千斤”,这是多好的运化啊。

【讨论】

“四两拨千斤”显然是一句包含着夸饰修辞的词语。这句在现代太极拳界脍炙人口的成语活灵灵地反映了太极拳所独一无二的特有的“以柔克刚”与“以弱胜强”。但是正所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入室者屈指可数”,由于各种因素,任何学问与技艺的传承,既有能够全部继承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也有未能够得到主要真传而“滥竽充数”的与不懂以为懂的从而渐传渐误的,太极拳的传承尤其是如此。太极拳的传承到了现代,太极拳的许多真传在不少人的传承中都被传误了,“四两拨千斤”就是其中一个。这样,在现代太极拳界与其他武术界里,“四两拨千斤”被普遍地误解了,其真正的内涵被扰乱得面目皆非,这对于太极拳的影响是致命性的扼杀与摧残。因此,太极拳的“正本清源”与让其“庐山真面目”普遍重现,认真地厘清“四两拨千斤”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一个关键。“四两拨千斤”究竟是怎么回事?根据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与杨澄甫、李雅轩、郑曼青先生等太极拳家的论述,以及一些民间太极拳老前辈的言传身教,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与体悟,“四两拨千斤”应该是这样的:

(一)“四两拨千斤”不是发人

许多人都将“四两拨千斤”理解为是发人。这样,针对“四两”可以“发人如弹丸”的说法,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不符合武术实际和力学的胡说,有人因此讽刺、嘲弄、鄙夷太极拳;而又有人与之相对,强词夺理地加以反驳,认为“四两”之力是能够作用动“千斤”的,甚至有用物理学里的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即作用力F×作用时间t=质量m×运动速度V(冲量=动量)来证明经过持续增加力作用的时间,“四两”之力是能够作用动“千斤”的;也有人用几何分析函数计算来证明“四两”之力是能够作用动“千斤”的。这些证明自然都是属于强词夺理的“永动机”式的诡辩,因为按照这样的证明,蚂蚁也是能够搬得动铁榔头了。这两种观点虽然截然相反,然而将“四两”和“千斤”都当成了实数、将“四两拨千斤”当作了发人的攻击却是相共同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四”和“千”都是可以表示不确切数量的,也都可以夸饰地表示大小相差悬殊的数量。“四两拨千斤”的“四两”和“千斤”显然就是表示大小相差悬殊的力量,并不是说一为“四两”力量,另一为“一千斤”的体重。而“四两拨千斤”也并不是指发人。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尤其是《打手歌》已经十分清楚地指出“四两拨千斤”是“不丢不顶”的“沾粘连随”,就是说是“由人”的“随人而动”的。而对于太极拳的发人,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都指出是“如放箭”的主动行为,就是说是“由己”的。“由己”与“由人”显然不是一回事。而且,太极拳发人攻击的力量,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表述为是“何坚不摧”。“何坚不摧”显然与“四两”也不是一回事。因此将“四两拨千斤”当作为是发人,显然是很错误的。另外,现代武术界里,“四两拨千斤”还被某些名人用作外家拳某些攻击性招法的代称,不仅名不符实,而且对于世界了解太极拳的词语,客观上造成了歪曲、篡改与扰乱,显然也是很错误的。

(二)“四两拨千斤”之“拨”不是主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