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其实广泛存在于太极拳的套路中,杨氏太极拳绝大多数的拳式都包含着“四两拨千斤”的模拟。而真正的太极拳推手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实际锻炼。因此,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应该认真体验拳式中的“四两拨千斤”,推手练习必须是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三无畏》中对于“四两拨千斤”之解释所说的,是“听人进攻进击,非独不抗,且不还手”的“学吃亏”。可以说这“学吃亏”的“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初步学习就必需开始的一课,又是学练太极拳能够迅速提高的捷径,也是太极拳最上乘功夫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学练太极拳如果对此有怀疑,学不通,那么,正如郑曼青先生在同书同节中所说的“若畏吃亏,莫如弗学”,郑曼青先生还强调“愿欲学之,莫若学吃亏始……有智慧者必欲得体用之实,将何从下手……学者即从是而学焉。”
第五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第五首全文】
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侍机而动如猫行。
【第五首第一、二句原文】
极柔①极刚②极虚灵③,运④若抽丝处处明⑤。
【注释】
①极柔——主要是指十三势长拳没有丝毫主动力量没有丝毫主动速度的“屈伸就”。
②极刚——主要是指十三势长拳传递性的力量强大和疾如闪电的“发劲”。
③极虚灵——指没有任何思维活动、深度安静的精神状态。
④运——指十三势长拳所有的动作,包括了化解和发劲。
⑤明——指意识十分清醒、反应十分敏捷的精神状态。
【语法修辞分析】
“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中的“极柔极刚”说的是动作与力量,“极虚灵” 说的是精神,两者不存在相互说明的关系;而太极拳的内在反应“运若抽丝”不是明显表露在外的,所以“运若抽丝”与“处处明”不存外在说明的关系。因此,“极柔极刚”与“极虚灵”、“运若抽丝”与“处处明”说的都是两回事。“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其实是分承句。“运若抽丝”是对“极柔极刚”之动作与力量的说明,其中运”是主语,“极柔极刚”是“运”的定语,“若抽丝”是谓语,因此“极柔极刚”是与“运若抽丝”相承接。而“处处明”则是对“极虚灵”之精神状态的说明,“极虚灵”是主语,“处处明”是谓语,因此“极虚灵”是与“处处明”相承接。所以,这两句应该理解为“极柔极刚运若抽丝,极虚灵处处明”。
【今译】
极柔软、极坚刚之动作、力量都是象抽丝一样的,极虚无之精神是处处清醒敏捷的。
【讨论】
”与“”的。正确与真正的太极拳锻炼应该对这预期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太极拳尤其优良的健身益寿效果与高深的武术效果就是源于“极柔极刚运若抽丝,极虚灵处处明”。讨论如下:
(一)太极拳的“极柔极刚”是怎样的
太极拳的“极柔极刚”包含了四个意思:
”与“极刚”两种状态。太极拳的“举动轻灵”可以概括为“屈伸就”与发劲。“屈伸就”虽然是在腰的主宰下,有由脚而始的传递性的力量“气”所作用,“气”也是有“四两”力之“刚”的,但这样的“刚”仅仅是维持手臂能悬置和被身躯所带动而已,是既不显露于外,又是对外没有顶抗作用、无法由外探知的。正如《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所说的“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的。因此,“屈伸就”的特征就是“舍己从人”、“随人而动”,从而使人“终不得力”而实现“四两拨千斤”,表现的就是没有丝毫主动的力量、没有丝毫主动的速度这样“被动”的“极柔”。太极拳的发劲从运动力学分析,虽然也是属于由脚而始的传递性的力量,然而发出的不是“四两”力之“刚”,而是比其手臂之力大得多的“何坚不摧”力量之“极刚”,并且对别人而言是疾如闪电“如放箭”般主动的“极刚”。这是力量、主动与被动对比“极柔极刚” 极大的反差。
“极柔极刚”极大反差还反映了太极拳只有“极柔”与“极刚”这两种状态。太极拳是没有“半柔半刚”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认为太极拳是应该“又柔又刚”、“半柔半刚”的,因为“又柔又刚”、“半柔半刚”反映了“刚柔相济”。这种说法在现代太极拳界是占主流的却是错误的观点。因为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反映了“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阴阳相济”的一种形式。但万事万物“刚柔相济”的形式是气象万千各具有特殊性而不同的。就以黑白鱼太极图而言,以白为刚,以黑为柔,黑白鱼太极图并不是黑白完全相等了才是“刚柔相济”,而是黑白变化的每一个过程瞬间都是“刚柔相济”的,而黑极大白极小或白极大黑极小也是属于“刚柔相济”的。《易传》将昼夜称为“刚柔”,其“刚柔相济”就表现为白天黑夜分明,而不是日夜始终半明半暗昏朦朦阴沉沉的。中华武术各拳种也具有多种刚柔相济的形式,如有的武术的“刚柔相济”表现为又柔又刚,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则表现为“极柔”与“极刚”。如果把太极拳的刚柔相济理解为始终同时又柔又刚那就是与太极拳南辕北辙了。正如李雅轩先生在其《随笔》中所说的有的人“多是说身体又刚又柔,是刚柔合组的一种僵劲存在于筋骨肌肉之中,但如这样就形成一个刚柔轻重虚实不分的情形了。”所以,这种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所不允许的和绝对排斥的,而太极拳的这种要么“极柔”要么“极刚”的“刚柔相济”也是许多非太极拳武术所不能接受、允许,因而绝对排斥的。太极拳的这种特性,用阴阳理论加以抽象,由于“极柔”就是“极阴”,或称为“重阴”、“全阴”;“极刚” 就是“极阳”,或称为“重阳”、“全阳”;所以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就是能“全阴”突变“全阳”,或者说“全阴全阳称妙手”。老子所说的“负阴抱阳”反映了太极的存在其阴与阳是不能分离的这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法则,太极拳的“极柔极刚”之说符合这一法则吗?其实“全阴”和“全阳”之说古代就存在,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其意为“阴极必阳,阳极必阴”,就反映太极是会出现“全阴”或者“全阳”这种状态的;然古人所说的“全阴”并不是说没有“阳”存在了,“全阳”也不是说没有“阴”存在了,唐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中就将这种称谓阐述为:“全阴而阳气不极,全阳而阴气不穷”(文中的“极”和“穷”同义,都表示没有),指出所谓的“全阴”中的“阳”对于“阴”来说或“全阳”中的“阴”对于“阳”来说无非都是微乎其微而可以忽略不计而已,“全阴”并不意味绝对没有了“阳”,“全阳”也并不意味绝对没有了“阴”;所以,“极柔极刚”之说不仅符合古代阴阳学说,而且是太极拳的经典拳理。由此可见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说的“五阴五阳称妙手”的说法与王宗岳的太极拳思想是不能相溶合的。学练太极拳最常见的难点就是很难得到“极柔”与“极刚”。许多人对太极拳“极刚”的发劲孜孜以求,可总是得不到,很多人所表演的“太极拳发劲”其实与外家拳的发劲没有区别,发出的就是手臂的力量,根本谈不上“极刚”。而许多人以为自己做到了“柔”,其实是“又柔又刚”,手臂之动还有很多的主动成分,也根本谈不上“极柔”。这是现代太极拳界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