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4)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4)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9:48 编辑: 网络 查看:

极柔极刚”是太极拳学练不可怀疑、不可动摇的总规则,由于太极拳“极刚”的基础和载体就是“极柔”,所以太极拳学练从一开始就必须一门心思地一味追求“极柔”,要力求手臂在悬置的前提下不能为其活动用力,力求手臂的活动由于“用意”即神经反应而由传递来的力也就是“气”或“劲”所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力求渐渐达到手臂既不用力又有力(当然是不同性质的力),直至能达到手臂十分地不用力而手臂上又有十分强大的瞬间“极刚”劲力;又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使得“极柔”与“极刚”相互能极迅速地变换,这是真正太极拳的锻炼方式。有许多人对于“不用力”不能接受,主张太极拳和推手的初学阶段手要用一点力,结果这种主动自动的力就再也丢不掉了,往往还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大,其所练的太极拳不是不纯粹就是属于有名而无实,初衷是学习太极拳,结果成了郑曼青先生在《体用歌》中所说的“力学垂死终无补”了。太极拳的“极柔”使得人体在运动中十分放松,给提高、优化生命质量提供了极佳的条件,适当的“极刚”又是强化生命质量必要的条件,太极拳无论是高深的武术功夫还是优良的健身益寿功效都是离不开这“极柔极刚”的。所以,“极柔极刚”与“又柔又刚”是太极拳与非太极拳实际锻炼中的一条分水岭,并不是仅仅理论上的分歧。

(二)太极拳的“运若抽丝”是怎样的

”还是“极刚”的力量和动作都是象蚕、蜘蛛吐丝那样的,反映了太极拳“极柔”与“极刚”的三个重要特性:

①太极拳无论是“极柔”还是“极刚”的力量都具有“若抽丝”的活动性。太极拳“极柔”与“极刚”的力量都是属于“气”。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中医学认为“气”的本质属性就是具有活动性。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太极拳先人将能给人活动感觉的体内现象称为“气”。所以,练太极拳如果这种力量的“气行”受到了妨碍,太极拳就失去了可以应用的力量了。太极拳“极柔”与“极刚”的“气”在现代太极拳界被分称为“内气”和“内劲”。所以,必须清楚太极拳的“内气”与“内劲”都是具有“若抽丝”的活动性。就是说都有始于脚向上的传递的特性,不是局部的骨杠杆性质的特性。如果没有这样“若抽丝”的特性,那就不是太极拳的“内气”与“内劲”。

②太极拳无论是“极柔”还是“极刚”的力量和动作都具有“若抽丝”的不断续性,有由此及彼的先后过程,就象水的流动、风中绸带的飘动、绳标的飞行等具有始与终的连接性,活动既可能是有时间差的,又可能是没有时间差。

③太极拳无论是“极柔”还是“极刚”的力量和动作都具有整体性,上下贯通,此动必有它动。具体地说手之动必定是脚之动的延续,脚之动必定是全身之动的延续,其主宰是腰,直接与动作有关的起始点都是脚。否则就不是太极拳的“极柔”和“极刚”。

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说太极拳的“劲”中有“抽丝劲”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太极拳凡“劲”都是具有“若抽丝”的特性,太极拳不存在没有“若抽丝”特性的“劲”,怎么可以说“抽丝劲”仅仅是太极拳之“劲”中的一种呢?

现代太极拳界有人将“运若抽丝”之“运”解释为“匀速”。因而认为太极拳的动作都必须是匀速的。这种理解不十分正确,有的还是错误的。太极拳之“本”是舍己从人,也就是随人而动之“缓应急随”的“屈伸就”,太极拳动作速度怎么可以丢弃不先不后的“缓应急随”而主观自主地匀速不变?所以,太极拳武术应用中的“匀速”之说是违背太极拳之根本的。王宗岳所比喻的“抽丝”也并无一定是“匀速”之意。因为任何丝的抽取或抽吐并非只能是一种固定均匀的速度,蚕和蜘蛛丝的抽吐就可缓可快,如蜘蛛平常吐丝缓慢,一旦当它感到有危险临近,就会在悬空的蛛网中借吐丝倏忽降落到地面逃遁掉。太极拳的练习虽然以相对匀速的缓慢为最主要最经常的速度,但每一个具体动作中两脚两手的运动是不可能式式都速度完全一致的,因为不少动作两脚两手的运动轨迹长度各自往往是不一样的,如果两脚两手的运动速度完全一致,在这样的动作中就会出现一只手的运动轨迹已经完成了,而其它两脚一手的运动轨迹还没有完成这样的情况了;而且练太极拳往往在一个拳式完成之际等时需要贯一下劲,有一个似停非停的过程,如果完全匀速,也就没有这种贯劲过程存在的机会了,这样的拳就是没有生气的“流水拳”了;太极拳应用的随人之动还需要拳经所说的“忽隐忽现”,如果总是自管自地匀速,不是将会处处时时挨打、受制于人吗?所以,这种匀速之说是不正确的。

当然,“抽丝”的锻炼的确需要有相对匀速的要求,太极拳之“抽丝”也必须以相对的匀速开始起步练习。太极拳的练拳中没有应用中的他人之力可借,然而凡运动必有惯性,太极拳的应用对于这种惯性是必须要克服的,但练拳中却可以用作全身放松之自我练拳中的可借之力,然“惯性”是具有一定匀速特性的,这是太极拳的练拳出现相对匀速的原因之一。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指出:“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伸手之疾徐……须知各有常度……不可……忽疾忽徐”。然这种“惯性”力的借用必须手不主动而以身带手,这种借用“惯性”发生的相对匀速动作是腰胯所控制带动的,不是手足刻板固定自主控制的,尤其是这种相对的匀速不能丢离上下贯通的整体性。如果没有了上下贯通的整体性,那么,随便怎样的匀速都是与太极拳没有关系的。所谓上下贯通的整体性,就是每个手的动作都应是“下随于上”之脚动作的延续,而不是手的动作以脚或腰为支点的主动自动。另一方面,也只有动作是肢体放松之由脚而起的,动作才能容易做到相对的匀速,如果手臂的动作是由腰而起的,相对匀速就要差,手臂的动作是由肩而起的,相对匀速就必然会更差。当然手臂的动作由肩而起和由局部之力控制,经过长期刻意的匀速锻炼,虽然没有“抽丝”特性,也可能做到死板的匀速,所以,手臂动作匀速也不一定都是太极拳正确锻炼的反映。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练太极拳虽然动作速度十分均匀,然而全是由手脚局部之力主动控制完成的这种死板的匀速,这种匀速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放松与没有“若抽丝”之动态与感觉的,与太极拳是格格不入、毫无关系的。而且,太极拳练拳相对匀速锻炼的目的是求得“抽丝”的功夫,在有了“抽丝”功夫后的应用中是绝对不能拘泥于匀速的。因为太极拳“屈伸就”表现于借人之力、舍己从人的随人而动。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又指出:“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则亦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度也。”

(三)太极拳的“极虚灵处处明”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