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7)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7)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9:48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的“掤劲”就是一种向外的力量。“掤劲”与“自重”正是太极拳所谓“粘”劲的成分。“掤劲”既具有抵御向内的作用又没有顶抗的作用这种浮力般的特性,其实已经反映不是主动的。也正因为“掤劲”与“自重”,“屈伸就”之“一羽不加”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柔软沉重”。当然,这“沉重”是可以有变化的,所以,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劲》中将“粘”,也就是“屈伸就”之“就”,分为了“重粘”和“轻粘”。“重粘”就是李雅轩先生所说“两臂松得又沉又重,似钢铁样的重,不是似钢铁样的硬”,“轻粘”当然要轻多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掤劲”与“自重”发生了变化。“掤劲”与“自重”变化的一个原因是自己肩臂局部承担维持手臂悬置的力量发生了多少所引起的。这种力量是由肩臂红肌静止的一定的等长收缩所引起的,也是没有主动的,因此这种力量也是不属于“一羽不加”之力量的。只有当肩臂肌肉发生了动态的一定的缩短和拉长收缩,有力量与速度型的白肌参与,从而发生和引起手臂一定的活动,这样的力量才是属于学练太极拳所必须避免的“一羽不加”的力量了。而在“重粘”和“轻粘”中是不存在这种力量的,所以,“重粘”和“轻粘”都是属于“一羽不加”的表现。

(三)“一羽不加”是“缓应急随”的诀窍所在

为什么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一个理由是太极拳高人一筹的“忽隐忽现”是“缓应急随”的一种形式。而“缓应急随”的关键就在于“一羽不加”。“一羽不加”为什么能够“缓应急随”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比如:两辆汽车如果要达到“缓应急随”地前进后退而相对位置保持丝毫不变,就必须一辆汽车前进快,另一辆汽车前进也快;一辆汽车前进慢,另一辆汽车前进也慢;一辆汽车后退快,另一辆汽车后退也快;一辆汽车后退慢,另一辆汽车后退也慢。而如果各辆汽车都是自己在开动,要达到这样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丝毫不变的“缓应急随”那是极困难的,十分可能发生的就是相对于一辆汽车的前进或后退,另一辆汽车的前进或后退会时快时慢;这一快一慢,相互就必然会发生不协调的主动作用了,或者说就会发生丢离或顶抗了。但是,如果其中一辆汽车用一块器具与另一辆汽车连在了一起而一点动力也不用了,两辆汽车就可以完全达到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丝毫不变的“缓应急随”了,相互也就不会有不协调的主动作用了。这辆汽车一点动力也不用了其实就是对另一辆汽车的“一羽不加”。太极拳的“一羽不加”能够“缓应急随”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就是自己一点也不主动活动。

(四)“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奥妙所在

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的另一个理由是“进则长”靠的就是“一羽不加”。“一羽不加”怎么会有“进则长”的武术化解效果呢?其实道理也并不复杂。叶大密先生的弟子蒋锡荣先生有一个录像,其中有一个推手片段就反映了这个道理:片段中蒋的右手小臂承接着对方的两手,左手搭于对方的右臂;对方两手按在蒋的右手小臂向蒋推去,蒋的右手小臂既一点也不顶抗,又一点也不主动,任由对方推动,左脚却向对方的右侧进了一步,就象自己的右手与对方的右手接触处是磨心,自己绕着这个磨心沿着磨边向自己的左前方(对方的右侧方)移动。这种情况又象对方的双手是双杠,蒋用双手以双杠为支撑将身体移到了自己的左侧前方(双杠的右侧方),这样蒋就可以转移到对方的右侧后方了,结果是对方落了空,对蒋而言形成了背势而侧背对向了蒋,对方的双手双脚就都失去了武术作用,而蒋对于对方却形成了顺势而顺向对向了对方,双手双脚却变得有更好的攻击条件了。这一过程反映了太极拳的化解特点。外家拳化解敌人的攻击,特点无论动步不动步,都是身体以脚为支撑,手以身体为支撑,手则用力强行改变敌人的体位和姿势,使得敌人形成挨打的背势;敌人当然是反抗的,这就必需要化费比敌人反抗的力气还要大的力气来完成化解与置敌人于背势。然而上述的情况相反,蒋先生是自己的手以与对方的接触处为支点,身体又以手为支撑向左转移,同时又带动脚向左转移,所谓是“步随身移”,以这样的方式同样使得对方形成挨打的背势,然而自己却可以用不着化费对付敌人反抗的力气了。其实,蒋前辈只是作了个示范,他同样是可以不移步化解的,而原理则完全是一样的。在这种化解中,与对方接触的手就象是战场上的诱兵,自己的身体则凭借“空肩”、“含胸”、“松胯”等避开对方的攻击使得对方落空形成挨打的背势。由于要引诱对方落空,所以,这“诱兵”必需既不能与对方主动地顶抗又不能主动地避开移动,一句话就是不能使用“一羽”主动的力量,而这样,自己手的移动也就必然是“缓应急随”的了。由此可见这“一羽不加”原来就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奥妙。

(五)“一羽不加”是“以柔克刚”的奥妙所在

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的再一个理由是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就是“一羽不加”的体现。“一羽不加”的“以柔克刚”武术效果,对于具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人而言,那是肯定无疑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四正推手化解来说明,取四正推手甲与乙双方右手腕相搭时之“掤”活动的这一段姿势。假设为三种情况:①甲方的小臂平置于胸前,乙方两手置于甲小臂腕肘两侧水平直推;②甲方的小臂斜置于面前,乙方两手置于甲小臂腕肘两侧向上推或直推;③甲方的小臂斜置于胸腹前,乙方两手置于甲小臂腕肘两侧向下推或直推。在这几种情况下,甲方如是没有太极拳基础的人,只有使出比乙方所用的力更大的主动力量与技巧来才能破坏乙方的攻击,不然的话是极难化解的。但是如果甲方是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人,对于“不用力”地化解乙方这样的攻击,那是并不困难和很方便的,甚至对于某些太极拳基础差的人那是“小菜一碟”。化解的关键要领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尤其的随乙方的攻击之动而松肩臂、含胸、松胯等,手臂不主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力量作用于乙方。在这几种情况中,如果甲方用力过猛,在攻击落空形成背势时还会失去站立平衡。这些说明化解技术的中心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羽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