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8)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8)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9:48 编辑: 网络 查看:

任何武术搏斗概括起来攻击部位无非就是上、中与下,方向无非是水平、上向下、下向上、左外向右内和右外向左内等。而四正推手的这三种情况其实就是武术搏斗各种攻击的浓缩代表,任何武术中的任何攻击无非都是在这些范围之内。那么,对这三种攻击情况都能够以“一羽不加”与象绕着磨盘心走的“步随身移”之步法等的配合下化解掉,甚至可以在不必动步的情况下化解掉。那么,武术中的任何攻击也就都可能这样化费极小体力地化解掉并置对方于背势而在瞬间任由自己攻击了。难道这不是“以柔克刚”吗?可见“一羽不加”就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奥妙所在。

(六)“一羽不加”是“以弱胜强”的奥妙所在

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的还有一个理由是太极拳的“以弱胜强”主要就是“一羽不加”的体现。因为“一羽不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全身或大部分肢体是不用力的,对于对方没有主动作用的,可以用“静”来抽象表示。因此,这种化解法,王宗羲称之为“以静制动”,杨澄甫先生称之为“以静御动”。由于“一羽不加”之“以静御动”不将自己的力量主动作用于对方,就可以使得自己在武术搏斗中消耗的体力很小。体力显然是任何武术搏斗中的一大要素,武术搏斗中另外几大要素如反应的敏捷、技巧的发挥、动作的速度等还都是随着体力的衰耗而降低的。而体力则是随着年龄由青年过渡到壮年、老年而逐渐衰退的,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且,体力也必然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而衰退,使用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则衰退越快,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央视台武林大会擂台赛每场约一分半时间,每场之间还有稍微的休息,但到了第三场,双方体力使用的累计时间只过了约三分钟,不论如何年青力壮的参赛者,体力都明显衰减,很多都明显表现出了体力不支。擂台赛上基本的反映是从二十五岁左右的以后,年龄越大,体力不支出现得越快、越严重,从而出现了练拳二十年的打不过二十岁的这样的情况。练太极拳的“一羽不加”却可以使得自己的体力消耗很小,这在武术搏斗中无疑是占了一大便宜,使得太极拳有了弱可战强、老可敌青的可能,也使得太极拳有了以弱胜强、以老制青的可能。可见“一羽不加”也是太极拳“以弱胜强”的最主要奥妙所在。

(七)真假太极拳技术的试金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很自然地认识到“一羽不加”是真假太极拳技术的试金石。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杨澄甫先生率徒南下,太极拳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成了三十年代全国各地国术馆的必修课之一,有的拳种也喜好和力图标称为是“太极拳”,或者在拳名之前再冠以“太极”,客观上使人感到也是一种“太极拳”。而用“一羽不加”一对照,就会发觉那些“拳”并不是太极拳。又如现代有的人所称为的“太极擒拿”,用“一羽不加”一对照,就会明白许多所谓的“太极擒拿”是必需使用主动技巧与力量强行作用于对方的,纯粹是外家拳的技法,根本不属于太极拳。再如现代有的人所称为的“太极推手”,处处反映为强抗、持续“顶牛”和必需使用主动的技巧、力量强行造成对方被制劣势而摔倒,用“一羽不加”一对照,就会明白这种所谓的“太极推手”也是与外家拳的摔跤毫无区别,也根本不属于太极拳推手。这些技法都不存在“一羽不加”的种种,不论是以技巧为主的还是力量为主的,都没有“人刚我柔”,更没有“以柔克刚”,都是与传统太极拳之概念完全不同的、没有传统太极拳特性的。因此,学练真正的太极拳,必须一开始就应该信奉“一羽不加”、从事对于“一羽不加”的锻炼。在练拳中要想方设法逐步消除肩臂的主动用力,要想方设法逐步让由脚而始传递上来的力量引起手臂的动作;在推手中也要想方设法逐步消除肩臂的主动用力,手臂的动作要想方设法逐步主要利用对方的力量,要努力想方设法逐步追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得对方的攻击落空和形成背势。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正在使用着“一羽不加”这把金钥匙在打开太极拳的大门和进阶之门。

【第四首第三句原文】

    快手慢皆非似

【注释】

①手——引申为表示手的动作,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文中“手”之义为击杀;上文中的“手”则又引申为表示人体的所有动作。

②似——“似”,相象、类似;也表示比较,如宋·刘克庄《浪淘沙》词:“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上文中的“似”引申为表示“属于”。

【语法修辞分析】

手快手慢皆非似”是对“一羽不加至道藏”的反面阐述,完整的意思就是“手快手慢皆非似至道”。在歌诀中,“似”的宾语“至道”被省略。

“手快手慢”为古汉语中的偏指措词,如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文中的“异同”是偏指“异”,而“同”仅仅起到陪衬作用,“异同”其意为“有异”。上文中的“手快手慢”也为偏指,其意是指“手快”,而“手慢”只是作为陪衬。

【今译】

    手快手慢皆非似至道。

【讨论】

(一)认识不到“手快手慢皆非似”是太极拳之所以难学的一大原因

手快手慢皆非似”再次强调否定动作的主动速度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原因。在太极拳推手中,往往出现一方使得另一方“终不得力,处处落空”,正向习惯思维的人、外家拳观点的人总以为原因是这一方的反应主动敏捷、动作主动灵活。这是最普遍、最容易发生的认识,是太极拳之所以难学的一大原因。确实,动作的主动疾快往往是武术致胜的关键因素,在武术搏斗中,凭借敏捷、灵活的主动反应和动作,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对方的攻击“落空”,但实际上成功率是不很高的。因为人的反应和动作速度是有极限的,而且这种主动的反应和动作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延长或速度的变快,精神会越来越紧张,动作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使得对方攻击“落空”的成功率就更低了。如果在太极拳推手中,一方是这样的外家拳观点和反应,另一方则是有一定太极拳推手层次之人的话,那么,这一方要想使得另一方的攻击“终不得力,处处落空”,成功率几乎就只能是零。并且,在武术搏斗中,动作的主动疾快往往也是致败的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攻击还是化解,主动疾快过了头,反而会造成自己的被动,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这在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上有太多的例子。而对于太极拳,主动的动作快就更不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原因或奥妙了。太极拳“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原因或奥妙只能是“一羽不加”,在动作速度上的表现只能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这在推手中的反映,杨振基先生说成是“我不动,跟你走”。所谓“不动手”、“我不动”就是与对方完全等速。物理学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以另一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如果与参照物体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的就认为是“静止”的。这“静止”其实也是对参照物体而言的。我国的古人引申了这一概念,将与参照物体的动作速度保持“不先不后”、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的,对于参照物体也称为是“静”。太极拳的“虽动犹静”就是这样的意思。而“虽动犹静”就是太极拳的根本,其表现就是“缓应急随”,既不允许“手快”也不允许“手慢”。因此,无论是主动的“手快”还是主动的“手慢”对于太极拳都是错误的。如果在这一点上认识不清,就是在根本问题上对太极拳还不了解。

(二)单单崇尚“快”不可能是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