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忽隐忽现进则长”地、在几乎毫不费力地化解掉敌人攻击的同时,使得敌人因为其攻击而形成背势,送上门来在瞬时间任由自己攻击,从而实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以柔克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极拳具有“屈伸就”这一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独特本领。
太极拳“以柔克刚”的主体就是“屈伸就”。“屈伸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先不后”的“缓应急随”。那么,太极拳的“屈伸就”为什么能够“不先不后”地“缓应急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把进入太极拳之大门的金钥匙。这就是说;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弄不清楚,那就意味着这把金钥匙得不到,太极拳就是入门无路了。那么,历史传说中的真正得全部真传的太极拳传承者代不数人就完全是可能的。而实际上,自古以来确实许多人都是从正向思维的外家拳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屈伸就”这一问题,以为这个答案就是自主、主动地控制、支配自己动作速度的本领好。这样的以为就是没有得到这把进入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而正因为没有得到这把金钥匙,就出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人学练太极拳许多年却进入不了太极拳之门的现象,被称为是所谓“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学成功者寥若晨星”。历史上很明白的反映,就是民国时很多省县雨后春笋般地倡办国术馆,太极拳均被列为必修课,学练太极拳的人上千上万,然而,真正能够用太极拳技法“以柔克刚”地在擂台上赢人者凤毛麟角,反映绝大多数的学练太极拳者实际上无非主要是学得了一些太极拳的皮毛枝叶,是用习惯的外家拳方法学到了一套太极拳套路而已,核心的真传并没有得到,核心的真传仅仅是杨澄甫先生与其少数嫡传弟子掌握着。应该说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杨家是以教拳为生的,怎么可能出现杨家能够竹筒倒豆子般地将祖传的真传一股脑儿透底呢?因此,在既要以教拳为生,让很多人大致朦胧地了解太极拳,又要保证太极拳真传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传授中是否有故意的含混其事、藏头露尾、敷衍搪塞、遮盖隐瞒,那是很难说的;另外,太极拳的具体东西确实很难说清楚,杨家有很多真传还不都是其弟子郑曼青、陈微明、李雅轩等先生所披露的;太极拳的内在东西也还可以借含混的(被称为“含蓄”的)拳架来锻炼,极难从外形上探知,这些都是太极拳入门难的重要因素。其实,任何技艺也都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密也无可厚非。现在也是如此,比如任何拳都有如不说,不知就里者极难了解的关键本领,这些关键本领不悉心传授,那么学得的只是一个拳壳而已。于是无数人千里迢迢数上某地学拳,结果无非是学来一套套的拳壳套路而已。那么,太极拳“屈伸就”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或者说“屈伸就”的“至道藏”于何处呢?歌诀直白地指出那就是“一羽不加”。这个答案用郑曼青先生所披露的杨澄甫先生的话说,就是“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用陈微明先生所披露的杨澄甫先生的话说,就是“用意不用力”;民间又叫作“手上不要有东西”。这就是说这些话都是基本上语异意同的,说的都是要放松、要不主动、要不用力、要不动手。
“一羽不加”字面的直接意思就是太极拳的“运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象一片羽毛那样轻的主动力量作用于对方。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实战的化解中总是将主动的力量作用于对方,那就不是太极拳,即使是凭借力气与技巧屡战屡胜也不是太极拳;至于日常锻炼,如果练拳中手臂的动作总是由手臂局部的力量所作用动的,那就不是太极拳,即使所练拳的外形酷似杨澄甫先生所练拳的外形也不是太极拳;如果虽然懂得了这个道理,但在实战的化解中总是本能地有一些主动的力量作用于对方、在日常锻炼的练拳中手臂的动作还本能地有很多可以消除的局部力量在发生作用,那么,不论练了多少年的太极拳,也仍然是不属于太极拳的高水平,可能仍还处于太极拳低水平的阶段。
(二)“一羽不加”不等于没有“一羽”之重
必须十分地明白:“一羽不加”的意思是指在与敌人接触的运化中,不能将一丝一毫的主动力量作用于敌人。这绝对不包含敌人没有接受到我的力量(包括掤劲与重量)的意思,绝对不是说在与敌人的接触中,敌人会感觉到我的肢体比一片羽毛还要轻,甚至感觉不到我肢体的存在。这是因为我的肢体是存在着掤劲与自重的,而掤劲与自重是不属于主动力量的。
人的肩臂当没有放松时,肩臂中存在着维持姿势和动作的主动力量,自己和别人往往就感觉不到这肩臂的自重。这就象是人在水里托一条活着的鱼,由于活着的鱼存在着维持姿势和活动的主动力量,就很难感觉到这条鱼有多重;然而在水里托一条死掉的鱼,死掉的鱼是没有维持姿势和活动之主动力量的,人就能大致感觉到这条鱼有多重了。太极拳之“一羽不加”与此相仿,由于“一羽不加”的肩臂是十分放松的、不用力的、没有主动的,这手臂就象是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断臂”,这样的“断臂”与别人接触,别人的感觉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两膊皮肤甚软,骨肉甚沉重”。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还说:“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在日常推手中,如果自己的肩臂完全放松了,完全没有主动活动之力量了,对方就必然会感到我的手臂尤其沉重。而如果在日常推手中,总是感觉到对方的手臂很轻,原因往往是对方肩臂的动作主要是由其主动力量所引起的,这种主动的力量不论是大是小,对方的手臂在可以感到硬绑绑顶抗的同时,还可以感到是轻飘飘的,因此就可以了解对方的太极拳推手水平还是属于低的。如果对方既是完全主动,主动的力量又很小,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批评的“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的“为双浮误矣”。总之,“一羽不加”绝对不等于我的手臂与别人相接触中别人感到所受到的重量是“一羽不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