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所谓的“哼哈二气”在民国时就被传说是传承中仅传授给极少数弟子的不传之秘,“哼哈二气”因此被蒙上了很神秘的色彩。“哼哈二气”究竟是什么?综观自古以来的气功、武术书籍,参照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对“哼哈二将”的描绘,其实“哼哈二气”就是“呼”与“吸”。 大量的气功文献反映“呼吸”对于“拿住丹田练内功”与“武术内功”都是影响巨大的。道家气功的锻炼,“呼吸”会发生改变,到了一定层次“呼吸”还会自然地变为逆腹式。中华武功中有不少超过一般人极限的功夫如掌劈石、头断铁、腹顶千斤,以及瘦小的身躯暴发出惊人的力量来,这些令人叹为神奇的功夫与某种特殊的呼吸锻炼也都是有关的。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其一个奥妙也是与这特殊的呼吸锻炼有关的。如一些太极拳老前辈介绍:太极拳发劲是必然配合呼气的,而捋化是必然配合吸气的,这样效果更好。正因为如此,“哼哈二气”被称为了“妙无穷”。
就发声过程分析,表示吸气的“哼”容易使得人放松,因而有利于捋化。而表示呼气的“哈”表现为瞬间的发声与闭气,瞬间强烈的发声或闭气都必然造成身体瞬间的绷紧,就象一只绵软的皮球骤然被高压气流充得象一只钢球一样,因而能够爆发出很强大的传递性力量来。从医学上分析,很可能在瞬间强烈发声闭气的同时引起了交感神经的瞬间强烈兴奋,因而将人体劲力等潜能瞬间激发出来了。当然这全身瞬间的绷紧和劲力等潜能的瞬间被激发是如闪电一般转瞬即逝的。然而,必须十分明白的是:以上的“哼”与“哈”都是太极拳锻炼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形成的,是不能拔苗助长地过早强行配合的,尤其太极拳锻炼的初期是必须自然呼吸的,人为的呼吸与动作配合与人为的憋气都是十分错误的。总之,太极拳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哼哈二气”是都必须自然形成的。
【第三首第三、四句原文】
动分静合①屈伸就②,缓应急随理贯通。
【注释】
①动分静合——借代指“太极阴阳”。因为“动”属“阳”、“静”属“阴”,“分”为“阴阳”的分别与不能相混合,“合”为“阴阳”的相依存与不能相分离,这正是老子所说的“负阴抱阳”,也就是“太极”的状态。
②屈伸就——“屈伸”表示动作。“就”表示依随。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公非不能歌,豪放不喜翦裁以就声律耳。”上文中的“就”引申为表示“贴附接触”。“屈伸就”就是《王宗岳拳论》里的“随屈就伸”,和后来《打手歌》里的“沾粘连随”。
【语法修辞分析】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是分承句。这是因为“动分静合”指的是哲理,“屈伸就”指的是动作;虽然“屈伸就” 可以认为反映了“动分静合”,但“缓应急随”与“理贯通”是联系不起来的。然而,认为“理贯通”是对“动分静合”的说明和认为“缓应急随”是对“屈伸就”的说明,那是很合适的。因此,“理贯通”应该理解为是“动分静合”的谓语、“缓应急随”应该理解为是“屈伸就”的谓语。所以,应该认为前一句的“屈伸就”是和后一句的“缓应急随”相承接,而前一句的“动分静合”是和后一句的“理贯通”相承接,为错承。这两句应该理解为“缓应急随屈伸就,动分静合理贯通”。
就词语而言,“动分静合”有特殊的分承修辞,“缓应急随”则是互文句。“动分静合”与成语“左宜右有”一样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修辞句,是为了文句多变,将“动静”两字和“分合”两字分开来组成了分承。“动分静合”中的“动”与“静”相承接,“分”与“合”相承接,应理解为“动静分合”。“缓应急随”应理解为是“缓应随,急应随”;这两句又省略了主语“我”,应理解为“我缓应随,我急应随”;“我缓应随”和“我急应随”又都各省略了作为条件的前面一句“他人动缓”和“他人动急”,所以,这一词语完整地应该理解为“他人动缓则我缓应随,他人动急则我急应随。
【今译】
缓应急随地屈伸就,也是太极阴阳哲理的贯通反映。
【讨论】
(一)太极拳的“屈伸就”
太极拳与其他许多中华武术拳种是有着共性、相通、相似内容的。如太极拳的“拿住丹田练内功”也是其他许多武术拳种都具有的,又如太极拳的拳式外形都可以在查、华、炮、洪等等拳中找到相似的,太极拳动作中有圆弧轨迹更是许多武术的共性,唯独在瞬间与别人贴附着借人之力随人而动却因而置别人于落空等背势,被后世称为的“沾粘连随”也就是“屈伸就”是所有中华武术各拳种所绝无而独有的。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实体方面就是基于“沾粘连随”和特殊的力量即“劲”两个根本,而“沾粘连随”是“劲”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王宗岳拳论》还将被称为“舍己从人”的“沾粘连随”称为是古太极拳之“本”。正因为“沾粘连随”对于太极拳的如此重要,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对于沾粘连随作了大量的阐述。古歌诀从第三首的“动分静合屈伸就”开始到第四首的“四两拨千运化良”这么一首半的篇幅,《王宗岳拳论》从“太极者”开始到“多误舍近就远”几乎全篇都是从多个方面对沾粘连随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