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拳论》中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也是“手快手慢皆非似”的意思。然而,现代太极拳界竟然有位赵堡传人在某杂志上说他世代相传的古拳谱上不是这样的,其世代相传的古拳谱上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后是一个标点符号,因此“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是一个整句,意思是“耄耋能御众”靠的是“形快”。这种说法纯属凭外家拳观点臆想的信口雌黄。因为其一、1919年民国时的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文字书籍上还没有标点符号出现,连句读符号也没有出现,何来世代相传的古拳谱上会出现标点符号?其二、“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明显与上一句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是字、韵、节相对的对偶句,上一句的前一句“察四两拨千斤之句”为八个字,不可能下一句的前一句变成了九个字。其三、现代赵堡所有的太极拳文献中,《王宗岳拳论》的片段仅出现于署写为“雍正六年王柏青”的古拳谱残本中,而“王柏青”的古拳谱残本中没有这句话。现代赵堡太极拳文献中的《王宗岳拳论》就是依据“王柏青”的古拳谱残本,既然“王柏青”的古拳谱残本中没有这句话,何来世代相传的古拳谱上会出现这句话?显然将中国近代民国时太极拳界已经普遍流传的已经有明白句读符号的《王宗岳拳论》中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擅改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反映某些赵堡传人已经脱离太极拳的轨道了。因为单单崇尚“快”反映已经抛弃“屈伸就”的“缓应急随”了,也就是抛弃“沾粘连随”了。而“沾粘连随”被抛弃了,也就不可能是太极拳了。
(三)所谓“太极拳的特点”是“后发先至”和“后发制人”都是错误的
与崇尚“快”的观点相反,现代太极拳界有一种所谓“太极拳的特点是后发先至”这样的说法,不少“名家”和“专家”都不忘记在其著作里写上这句话。而对照“手快手慢皆非似”,这句话显然也是错误的。现代太极拳界这句话的出处是陈微明先生的《太极答问》之《太极拳之散手》。原话是:“孙武子曰:知己知彼,后人发先人至。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敌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必须清楚:陈微明先生在这段话之后,紧接又写了“粘住之后则可听彼之劲,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显然,陈微明先生引述孙武的话“知己知彼,后人发先人至”主要是说明如果能够“知己知彼”了,“后发”也是能够“先至”的。因为“后发”是古代任何兵法的禁忌,“后发”在一般的情况中必然会导致受制挨打,是打败仗的重要原因之一。《汉书·项籍传》就记载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实际上,“后人发先人至”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原话是:“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知己知彼”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原话是:“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显然孙子认为“后人发”是“患”,而能够变“患”为“利”,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知己知彼”。中国的古代兵法认为如果能够“后人发先人至”,往往效果比“先发制人”还能够出奇制胜,但这是在具备“知己知彼”等特殊条件下才能应用的高难度、高水平的兵法。因此,《荀子·议法》说:“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子兵法》中所记载的一个“后发先至”战例就是由于“知己知彼”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形成的一个极特殊的战例。过程是因为敌方已经“先发”而且路程短,就故意以再“后发”麻痹敌方,结果敌方中计而“慢行”,然后借敌方不知情的机会,加倍“快行”,从而达到了“先至”,其实这是一着险招。陈微明先生用了“孙武子曰:知己知彼,后人发先人至”的意思显然是太极拳的“听劲”也能“知己知彼”,因此才能“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不是说太极拳可以“后发先至”。因为“后发先至”明显反映的是动作速度先慢后快。对于太极拳而言,就是在与别人接触中发生了主动,那么,“后发”的结果,如果对方是攻,必然会发生“顶”;如果对方是退,又必然会发生“丢”。而“顶”与“丢”都是“粘住之后则可听彼之劲,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的禁忌。陈微明先生怎么可能说太极拳可以“后发先至”呢?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推手》中还引述李亦畬先生的话“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就是说太极拳的反应必须是“不先不后”到“如皮燃火”时不想皮肤被火燃到与“如泉涌出”时不想衣服被水沾到这样的反应。这样“不先不后”的反应怎么会是“后发先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