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1)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1)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9:48 编辑: 网络 查看:

许多人都以为“四两拨千斤”之“拨”是主动行为,有的人还引据词典证明“拨”就是主动行为。其实,世界各民族语言都具有多义性,都可以引申、转移词义使用;其中有的引申、转移之词义被词典收载了,比如“秋波传情”的“秋波”是指女子的眼神,词典就已经收载了;但也有很多引申、转移之词义是词典所没有收载的,在引申、转移应用词义的场合,这些词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概念就字论义去理解了。这“四两拨千斤”之“拨”就是词典所还没有收载的古人的一种引申使用。纵观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这一“拨”字已经没有了“拨”一般概念中的方式方面的含义了,所表述的仅仅是“拨”一般概念中的“控制、左右”别人的结果方面的含义,而且这种结果是由于完全始终被动的“随人而动”而发生的,不是主动作用别人的行为所形成的。显然,这一“拨”字其实就是“沾粘连随”的代名词,也就是《王宗岳拳论》所说的“舍己从人”,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打手歌》所说的是“任他巨力来打我”,不是有的有明确师承之“太极拳传人”所说的是“力量的对抗、较量与对话”。从拳理上讲,这“拨”就是以“人刚我柔”的方式控制对方造成“人背我顺”。就是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以轻妙的手法去摸索之、跟随之、顺势而应之,不可稍有抵抗”、“无论对方如何攻来,都可以逆来顺受、随屈就伸,化之于无形,然又可以撒去全身皆是手,使对方无法逃避”。可见如果将“四两拨千斤”之“拨”当作是主动行为,当作是“力量的对抗、较量与对话”,那就是与太极拳南辕北辙了。

(三)“四两拨千斤”之“四两”不是作用别人的

许多人都以为“四两拨千斤”之“四两”是作用于别人的,这与将“四两拨千斤”之“拨”当作主动行为是同样的错误。太极拳古歌诀中的“四两拨千”是包含了很多省略的词语,完整的表述就是《打手歌》里的“牵动四两拨千斤”。这“牵动四两拨千斤”也是一句有错序与省略等修辞的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就是“以四两牵动(自己的手)拨千斤”。就是说:自己的“四两”之力作用的是自己的手臂,并不是作用于别人。而且,如《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所说的“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自己的“四两”之力“牵动”自己的手臂,还必须是敌人觉察不到的。如果敌人觉察到我的手臂是在被我自己所“牵动”,这“牵动”之力就是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太大”了,那么,如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就没有“拨千斤”的效果了。这就是说利用对方之力而动的我自己的手臂,虽然有自己“四两”之力在参与“牵动”,然而对方的感觉,我的手臂是完全被其所作用之被动的。很多人在推手中尽管做到了自己的手臂无论对于对方和对于自己是完全被动的,然而却可以被对方明显感觉到是在被自己身体所主动带动的,这是推手功夫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四两拨千斤”之“四两”不包括重量与掤劲

许多人都以为既然是“四两拨千斤”,那么,应该是使得对方仅仅感到“四两”的很轻的力。然而,太极拳所需要的放松的手臂是有自重的,放松的手臂还始终必需要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手向外掤”的如浮力那样的“掤劲”,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力量,手臂是既有阻力又形不成“力量的对抗、较量与对话”的顶抗,而是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必须认识到由于这些力量存在的“柔软沉重”是“四两拨千斤”所必需要的,没有这“柔软沉重”,太极拳的借人之力置人于背势的“四两拨千斤”是无法实现的;显然这些力量又都不是主动的力量,而“四两拨千斤”之“四两”所必须去除的是主动的力量,因此,“四两拨千斤”之“四两”是不包括这些力量的。所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四两拨千斤”是必需要手臂自重与“掤劲”之力量的,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所必需要的由于手臂自重与“掤劲”存在所形成的“柔软沉重”想象为是“四两”般的轻,那是误区。然而,这种误区在现代太极拳界是很普遍的。因此,真正学练极拳,是必须明白和冲出这一误区的。

(五)“四两拨千斤”的实现是由于“千斤”的主动

许多人都以为“四两拨千斤”的实现是由于“千斤”之对方的被动行为。其实,如上所述,“四两拨千斤”就是“舍己从人”,因此,“四两拨千斤”的实现完全是由于“千斤”对方自己错误的主动行为所形成的。其实质就是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述口诀》中所指出的“牵动四两拨千斤”就象是用“四两”之牛绳牵动“千斤”之活牛,“四两”是用以牵动牛绳的,活牛是自己行走的,不是被放牛娃的力所拖拉动的。李亦畬先生《撒放密诀》所说的“擎起彼劲借彼力”,意思是将对方“擎”了起来,却又是借了对方的力,说的其实就是“四两拨千斤”。这“擎起彼劲借彼力”也可以比方为脚踏上滑冰鞋滑行,滑冰鞋对于滑行者而言,就是“擎起彼劲借彼力”。猛推虚掩的门结果向前扑跌倒地,这门对于推门者而言,也是“擎起彼劲借彼力”。正确的四正推手中,毫不使用主动作用对方的力量又使得对方没有力的落实而“终不得力、处处落空”,屡屡出现背势,也是这“擎起彼劲借彼力”的“四两拨千斤”。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很多所谓的“太极推手”其实并不是太极推手。而要想从事真正的“太极推手”锻炼,就必需想方设法让对方由于其自己的用力而被我所控制左右,并且必须清楚以自己的主动力量使得对方被动地形成背势,那是违背“四两拨千斤”的,是错误的。

(六)“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学练的重要一课

如上所述的这样的“四两拨千斤”其实就是太极拳“忽隐忽现进则长”的一种典型形式。这样的“四两拨千斤”可能出现吗?真正从事太极拳锻炼者的回答那是肯定的;而对于所有使用主动力量的外家拳而说,这样的“四两拨千斤”那是匪夷所思的,所以,对于外家拳而言,是不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而这样的“四两拨千斤”对于主张以“力量的对抗、较量与对话”进行推手的“太极拳传人”而言也是不可思议的,显然,这样的“四两拨千斤”又是真正太极拳学练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