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1、领悟太极李树峻口述练习2陈雄太极拳的体悟感觉(陈雄集)(11)

1、领悟太极李树峻口述练习2陈雄太极拳的体悟感觉(陈雄集)(11)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1 23:05 编辑: 网络 查看:

29、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功力全在这里面。

3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练一趟拳架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31、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

32、行功中要正确对待气感,,气感来而无意求。得气是什么感觉?最常见的就是肠鸣,其次是冷、热、酸、麻、涨、跳、鼓荡、电麻感、凝聚感等。

33、运动时的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这可能是表明练拳人的肢体正在变得松动、灵活的信号。当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而伴有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需要到医院就诊检查。

34、练气是先将空气的气沉入丹田,当气沉丹田时,气要细、长、静、慢,有如抽丝一般,不能强压。呼吸应自然,是心将气沉丹田。当手松开后,丹田气能到劳宫穴;沉至脚底,气能到涌泉穴。先练丹田,再行气到。

35、如果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这样会导致胸腹部不适、憋气等等。

36、太极拳名师魏坤梁在谈到对所谓“不用力”的认识中说:“不用力”的意思一是动作的肢体局部不为动作而用力,或者说活动的肢体要由身体来带动,是身体中某部动作的延伸。“不用力”二是指人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时,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减少几克力,这一静态姿势就维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37、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筋在松的状态伸长是养筋劲为弹簧劲,骨在松加意感收缩内气入骨为沉劲。松沉劲由脚底贯穿所有关节骨骼直达末梢为通劲。

38、太极拳名家杨禹廷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

39、太极拳名师俞善行说:“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

40、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41、打拳得法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

42、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

43、骨肉分离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骨肉分离,在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站桩和行拳时会身体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觉得舒服)。

44、骨肉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疼痛无比啊。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

45、再往后练,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无数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

46、虚实不分是双重,有分无合也是双重,有形无意是双重,形意无差更是双重。

47、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弹性也无力,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

48、太极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

49、无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着想从那条路回家吗?肯定不用是吗?练拳也要到这个程度,不用时没有,要用时不用想就自然出来了,这就是真意。

5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

51、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