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学习这些古拳论的时候要从宏观上全面系统、科学的去学。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能犯主观、想当然的去学。有的古拳论是有针对性的,是单纯的用来指导初级阶段盘架子用的,有的口决是用来指导推手、技击的,有的心法是用来指导内气运行的。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很容易犯主观、想当然,从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 深悟拳宗
数十年来,除了太极拳,我还接触过其他的一些拳种和中国式摔跤。我跟张立堂师爷学过“神枪李”的六合枪、万圣刀;跟白玉溪师爷学过高瑞洲的五路太极剑;跟王子平师爷学过竿子鞭;跟李秉慈师叔学过吴式太极剑;跟当时天桥的跤王宝三学过传统中国式摔跤。总之,凡是家父认为好的东西,他都尽力把能够代表其门派最高水平的人物请来教我。这些凝聚了武林前辈智慧的器械套路都是好东西,当时我每样练得都非常熟练、扎实。比如张立堂教我六合枪时,先在墙上画个“点”,站桩用腰抖枪,再向“点”上刺,要枪枪不离“点”。王子平的“竿子鞭”是他的绝技,竿高齐眉,竿头栓着铁
环连着铁镖,鞭、棍两用,招法非常绝妙。白玉溪的五路太极剑,剑法花哨,柔中含刚,忽隐忽现,梨花带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拳术有内家拳、外家拳之区分,而内家拳的代表拳种有太极拳、武当拳
、行意拳、八卦掌等,外家拳的代表拳种主要是以少林拳为主。内家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家拳讲究外练筋骨皮云云。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这段时间在练拳之余翻阅《中国功夫》杂志的时候,看到一篇由少林拳派的代表人物朱天喜朱老师撰写的系列文章“忆恩师,话少林”。经过反复仔细的阅读,发现文章里面表述的内容似乎和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林拳并非世人所传铜头铁臂… …而是钢柔相济,软如棉花,硬如铁,轻如鸿毛,重如泰山”“逐步理解少林拳滚进,滚出,代表劲化力,以巧制胜,四两破千金,以柔克刚的拳量… …使其感觉不到阻力而落空”“少林拳… …是内外合一,禅拳一体的拳种… …而且到老也能练,有养老(养生)用途”“以意领气,以气促力,意动形随,形动意至的少林内功”。这样的语句,随手拈来比比皆是。太极拳入门阶段的抻筋拔骨、站桩,少林拳更是不可或缺;太极拳有初级阶段的盘架子,少林拳有繁杂的套路练习;太极拳有拆招练法及检验拳架正确与否的推手对练,少林拳有灵活的木人桩对练及多人散打;太极拳有不为人所共知的内功心法,少林拳有秘授的少林内功。试问又有谁能够分的清楚那个是“内家”那个又是“外家”!我比较赞同孙式太极拳立派宗师孙禄堂先生在其著作《孙禄堂论拳术内外家之别》中提到的观点“……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 …彼不能沉所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万法归宗,不管是太极拳还是少林拳,虽然在练习方式和方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精
髓的东西还是相通的。只是因为有些东西属于秘传,不为众人所知罢了。据此我认为,所谓的“内家拳”“外家拳”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而高层次的技击术和养生从来都是修炼传统拳术的不二法门。缺任一,就不能称其为传统拳术,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拳术。
三 “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内功第五步功的修炼方法和其他四步功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王子英师爷告诉我第五步功的修炼方法时,我没有太多的想,只是按照师爷传授的步骤和以往一样细细的揣摩,很虔诚的去练。在修习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有一天早上,我在打坐练功的时候,内气按照师爷说的路线周而复始的运行,感觉只是打坐了有一小
时左右的时间,但收功后睁开眼睛,却已时近中午!当时我很惶恐,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幻觉,或是“走火入魔”的前兆。为了解开这个疙瘩,我从市郊的618厂几经周折赶到东四钱粮胡同王师爷的住处求证。在听完我的叙述后,师爷面带微笑很慈祥的看着我说“树峻呢,不要慌,这是练功的正常现象,不是幻觉。我爹晚年的时候,在后院的二楼经常会独自打坐几天的时间,虽然期间不思饮食,但收功后仍然是精神矍铄,且满身轻利。我呢,现在也经常会这样,你能在短期内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你的内功基础练的很扎实,你就放心的练吧,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没有再作过多的解释。虽然得到了王师爷的肯定,但少不更事的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百思不得其解的并不是第5步功的练习方法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而是其练习的目的-竟然是以修身养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太极拳谱》的经常翻阅、以及在父亲晚年通过和父亲在思想上的一些交流。我彻悟“武以悟为得,以德为上,以技击为末……”。“益寿延年不老春”。这,才是修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练习太极拳的体悟感觉
陈雄
练拳要用功才有较大进步,这“用功”内含两方面,一是勤练苦练的“功”;二是深思多悟的“功”。因此身知体悟的感觉就较为重要,如果练拳的感觉良好,那就是明理、晓法、进展正常。如果练拳的感觉不好,那就得辩证分析的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会促进练拳的。要找良好的感觉就得知道从哪个方向追求太极拳,倘若方向错了就枉费心机哦!我认为追求太极拳的方向是这样的:松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是太极拳之母,太极拳是内外结合的圆运动。一些习练者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夫,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明理、晓法。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得法晓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练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承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晓法都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为了方便太极拳爱好者找练拳感觉,我把一些名家名师谈拳资料和自己的拙见愚谈整理以下,仅供参考研练。
1、实的部分从上往下松,越来越沉重;虚的部分从下往上松,层次低一点是提起,层次高一点是轻飘。
2、太极拳名师戴英说:“松开松开,松了以后毕竟是大,而不是小。缩小不是松,而是紧,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3、练习太极拳,不用力量,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从松到了沉,由沉到了重。松而不沉不是真松,沉而不重不是真沉。“沉”和“重”都是动态变化的东西,不是静态呆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