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1、领悟太极李树峻口述练习2陈雄太极拳的体悟感觉(陈雄集)(3)

1、领悟太极李树峻口述练习2陈雄太极拳的体悟感觉(陈雄集)(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1 23:05 编辑: 网络 查看:

手常使对方有泰山压顶之感而又捉摸不定其力点。自四十年代始,在全国推手圈中,他的技术属一流,无人能出其右,但他深藏不露,非常有个性,不苟言笑,门内人对他都很敬畏,除了李子固李师爷外,没人敢跟他开玩笑。可谓“武林怪杰”(就是这样一位响当当的武林顶尖高手,也逃脱不了那个人人为之痛恨的十年浩劫,横死山东老家。由于当时的信息闭塞,没能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成为我一生的憾事!每每想起都会心痛的落泪!)。应该说我能有幸跟随王子英师爷深造,这完全得益于王培生师叔,那个时候我除了刻苦练功,还经常和王培生等师叔们推手,在他们的研磨和带动下,进步很快。有一天,王培生师叔到我家去,对家父说:“师兄,我看树峻这孩子是个练武的苗子,咱别耽误了他,再把他送到王(子英)师叔那里,让

师叔给指点指点吧。”就因为王培生师叔的一席话,父亲才领着我去拜见了王子英师爷。


王子英师爷是我们的山东老乡,和家父有些交情,也知家父功夫很深。在家父带我去王师爷家见面时

,彼此相同的乡音,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王师爷让我打了一趟吴式拳后,破例答应我每天晚上

可以去他家的后花园练拳。他家住在现在的东城区东四钱粮胡同,离我家很近,也就五、六百米远,他

家开了一个麻刀铺,叫“同盛福”,王师爷是这个铺的掌柜的。他家是个典型的前店后宅,有个后院

,是专门练拳用的。他家后宅是二层楼,二楼是专门用来练功的房子,想当初王茂斋与吴鉴泉二位师祖就是在这二楼上切磋研劲的,他们关着门,除了王子英师爷之外,谁也不让看。王师爷是王茂斋的次子。他的兄、弟皆早逝,独得家传绝技。少年时即得武林名师传授,习武有成。

他身壮力大,后随父学太极拳更是如虎添翼,我跟王师爷练拳主要是学的吴式拳的四角推手(抻份)。现在大家练的太极拳推手,大都是四正推手,也就是俗话说的“打轮”。可以说王师爷教我的四角推手,现在没人练了。我正是在四角推手的训练下,基本功练的很扎实,在与别人推手时,我这个一米八七的大个子,可以顺势作到屁股几乎挨着地后马上顺势而起,而不失中气。
这也正是我受到“太极五虎”器重,并被太极史学家唐豪先生称为“太极神童”的原因之一。记得有一次在练完拳和唐先生一起乘车(记得是有轨电车)聊天时,他问清我的名字是哪两个字后,说了句“大树应该长在峻岭上”。我爹在旁边听得用心,他跟唐先生交情不错,也非常尊重文化人,事后就按唐先生的意思把我的名字“树骏”改成了“峻”。
家父传授于我的吴式拳架由于是王子英师爷的师兄赵铁庵师爷所传,王师爷未在姿势上做任何改动,只是帮我增加了行拳中的气势和神韵,但这一加,使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王师爷一边教我推手,一边给我讲解了许多拳理,例如:“搭手如有胶,起腿不过腰,发劲箭射雕”;“太极本无手,浑

身都是招”;“接手鼓荡起,发劲鼓荡气”等。当时我跟陈发科师爷学,受杨禹廷师爷教,加上家父

精心指导,还经常跟当时的吴式拳“太极五虎”(赵安祥、李砚之、李经梧、孙枫秋、王培生)中的家父以及孙枫秋、王培生两位师叔推手打磨。在什锦花园我家的院墙上,常年挂着一件皮袍,那是父辈们在推手时发放我的地方。然而,与王师爷学推手时,摸来摸去根本就摸不到他的劲,处处落空。此时平素不苟言谈、却对我和蔼可亲的王师爷就会笑着说:“哈哈,落空了吧!”——真是大家风范!值得一提的是,跟陈师爷推手是一种磨练摔打,劲儿化不开时非挨摔不可,一摔就是重的,所以没几个人敢接陈师爷的手;跟王师爷推手是一种磨合享受,你越想找他劲儿时越找不着,越被落空而跌出

,但跌得很舒服。
期间,我还有幸学了王师爷的“太极十三刀”。有一天我和父亲一块到王师爷家练推手,进门看到王师爷正在练刀,王师爷演练这趟刀时洋洋洒洒、人刀合一、古朴老到、神采飞扬,那个气度,俨然是地旷天远、深山古刹的一位得道高僧的非凡气度——他使我感动了、震撼了!在我看的入迷的时候,王师爷已收势了。看我痴迷的样子,王师爷拍拍我的头,乐呵呵的问我“树峻,是不是想学啊?”我毫不犹豫痛快的回答“想!”师爷和父亲哈哈大笑。那天没有推手,在我父亲离开后,王师爷传授了我这趟其家传的太极刀。正因为王师爷这非凡的气度感动了我、震撼了我,所以在我所学的武术器械中,这趟刀我记得非常清

楚,练得尤其扎实与娴熟。如果要把陈式拳和吴式拳这二个风格不同但同属一个拳种的拳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我认为陈式拳雄浑豪放,吴式拳则含蓄细腻;陈式拳就像高山流水、长河落日,吴式拳则如平湖秋月、微风拂柳。总之,陈式拳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气息,吴式拳则是匠心独具的书卷气派。无疑,它们都是中华武术中的精品、珍品、极品。如果把当时分别代表陈式拳和吴式拳这二个风格不同,同属一个拳种的两位代表人物陈发科师爷和王子英师爷作一个比较的话,我的看法是:就像杨树和柳树,各有各的丰采;也像草书和楷书,各有各的风格。如果说陈师爷的功夫是出神入化,王师爷的功夫就是炉火纯青。这是陈式拳和吴式拳两个拳种的区别。二位师爷既可以说具有可比性(都是顶尖高手),也可以说不具可比性(各有各的风格)。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从小科班出身,都是家教密传,是时代和家庭造就了他们。

也许是因为自身固有的山东人豪爽耿直性格所决定,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比较喜欢练陈式拳时那种

淋漓尽致的畅快。但是应该说,我在吴式拳的练习上下的功夫丝毫不差于陈式拳,可以说是伯仲不分


正因为有了两位师爷不辞辛劳的栽培和家父及孙枫秋、王培生等诸位师叔的打磨,我在1958年和1962

年刚满16岁和20岁时,两次夺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那时候的比赛和现在的比赛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什么规定套路,完全是按照自己所学的传统武术去发挥,评委都是当时一些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传统武术大师,竞争很是激烈。1958年的比赛记得还有门惠丰(现在北京体育大学任职)、成传锐,门惠丰是长器械冠军,成传锐是长拳冠军。现在我们都已60岁上下,但每当提起往事,对比现在,总是感慨万分。
总而言之,青少年时的我对陈式拳的深造在当时的京城太极拳界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学习的过程又是相对封闭的。而我对吴式拳的修习过程却是比较开放的,这和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京城练习吴式拳的人比较多,且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顶尖高手。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