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6 14: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

分享:

一、玉州新团蓝池 见证古玉林印染业的辉煌

玉林的蓝靛生产在清朝末年发展到顶峰,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蓝靛生产地及集散地之一。日前,记者在玉州区城西街道新团村,意外看到了先人生产蓝靛的20口保存完好的蓝池——

近日,记者到玉州区城西街道新团村下马岭组采访时,偶然发现20口古代生产蓝靛的蓝池。据村民称,这些蓝池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它们见证了古玉林染纺业的辉煌。

蓝池年龄众说纷纭

这20口蓝池现在静静地躺在村中一吴姓村民家居旁边的荒地边,四周长满了野草。池子对称地排列成两个竖行,每个竖行10个。记者刚看到这些蓝池时,还以为是村民自家建设的沼气池,而村民说是老祖宗遗留下的用于制造染料——蓝靛的蓝池,当地人俗称蓝埲。

这些蓝池保存基本完好。大池上口呈圆形,直径1.7米左右,深度大概有1.5米。大池旁边连着一个有小孔相通的小池。据村民猜测大池应该是浸泡池,小池是灰落池,用以生产石灰水。蓝池建造材料与现在的凝固白水泥颜色一样,都呈灰白色,而有村民考证后认为,蓝池是采用沙石、糯米浆、石灰等材料混合搅拌后砌成的。

关于蓝池的年龄,村民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蓝池在我1925年出生时就荒废不用了,据我爷爷说,蓝池建造的时间在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是村中一位吴姓祖先建造起来的。在那个年代,独家拥有20个蓝池经济实力是相当可观的!”下马岭组年纪最大、现年84岁的吴老汉如是说。而村中有的老人则说,蓝池建设年代应该在民国初年——如果这个时间确凿的话,它们最多只是使用了20多年就闲置了。至于蓝池荒废的原因谁也说不清,废弃后也没有重新利用,直到近年才被村中一后生用来搞牛蛙、毒蛇等特种养殖,由于效益不佳,这个项目也放弃了。这也是蓝池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否则蓝池早已毁坏用作他途了。

新团蓝池的文物价值尚待挖掘

据记者事后翻阅玉林的文史资料了解到,蓝靛是古玉林最重要的手工业制品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蓝靛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之沉淀物”。用植物蓝靛制出染料,蓝色的专门染布。

蓝靛在玉林的生产历史,从宋朝算起已有1000多年,蓝池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兴业、福绵、玉州。蓝靛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但用料却十分讲究。每年秋季,当地百姓将采摘来的蓝子叶片、嫩枝放进大池子,用清水浸泡10天左右,将渣捞起,然后从上面的小池子里放下石灰水搅拌混合,将产生的泡沫排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最后剩下的沉淀物,就是蓝靛。玉林的蓝靛生产,在清朝末年发展到顶峰,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蓝靛生产地及集散地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蓝靛从玉林分发到全国各地。到近代,随着化学染料的兴起,各种鲜艳的色彩取代了单调的蓝靛,蓝靛这才逐渐淡出印染行业,玉林民间的蓝池工艺也由此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蓝靛除了少量用于纺织业,更多则成为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据村中热衷传统文化的村民辛六说,包括蓝池在内的玉林手工业遗址,目前绝大部分遭到破坏,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而新团村的蓝池从规模及集中的程度、保存的完好,是他在玉林现有蓝池遗迹中见过最好的,它见证了玉林的印染化工和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希望文物部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保护好蓝池的生产遗址。

二、神思古韵(印象玉林一)

玉林,狭窄的小巷,班驳的楼房,曲折的路径,一条小道九曲十八弯,独僻幽径在玉城,幽暗、阴凉把火辣辣的太阳隔阻在外。玉林脱漆的木门、裸露的木栏杆、光滑的青方石,把“古老”铺陈在眼帘,直逼脑海。

这里没有杨柳堆烟、小桥流水,玉林但却也庭院深深深几许。玉林重重帘幕中,镂花的门厅、狭长的过道,古朴中泛起的书卷味,让时光在这里停驻,寻找属于往日的那一份繁华、儒雅。青润逼眼的苔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攀爬在阶边、墙沿,固执地沉缅在尘封的记忆里。

玉林这里曾是苍苍林海,这里曾是岭南都会,这里有着我国的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玉林,历经了千百年的世事变迁,你可还有当年的模样?世事的变迁有如醇酒,在玉城的上空弥漫着香气,引诱我如蝶儿般扑向你,吸取你的芬芬,追寻你往日的踪迹。

玉林的历史封存在街头小巷中、城郊群落里。

抖掉墙上的尘埃,揭开历史的幕纬,我们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四海家声远,九州世泽长”,文化底蕴的深厚以飘逸的笔韵挺立在青砖飞檐间,其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尽喻其中,无需太多的言语。习文,不仅仅是为了举仕,更是为了陶冶情趣。玉林发源于十二世纪北宋宣和年间的戏曲,携带唐诗宋词之风,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富于玉林民域特色的竹马戏(俗称牛戏),成为玉林文艺界的奇葩,你可曾看过玉林人演绎的《梁祝》、《高文举》?电影里有的,在玉林民间舞台上看到一点也不奇怪,玉林电影里没有的,在玉林民间舞台看到,则是一份讶异与惊喜,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玉林民间艺术团体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艺术根源之深,授众之广,是文化得以传承,推阵出新、永盛不衰的缘由。

玉林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故事是线索,乐曲、词和舞台动作是表现手法,一曲哀婉动人的《梁祝》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西洋乐器中,成为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沟通的桥梁。要了解玉林的音乐史,“闹八音”不可不听。或许您会认为乡音嘈杂难为听。民间乐曲由于少了一份修饰,少了一份华丽,往往给人一种杂乱之感,可恰是这不加修饰之音,把最原始的纯朴表现了出来。“闹八音”,俗称“吹鼓”,以唢呐、锣、拔等乐器组成,为玉林人庆典、祭祀常用曲目,其声之悠扬清越,可传送数里。你可以嘲笑村民的粗俗,却不得不佩服他们自得其乐,不知虚荣为何物,想唱就唱的勇气。恰是这种勇气,表现了最真实的自我,那是没有虚假成份的真挚。问世间情为何物,这源自于心,发乎于情的,不就是最珍贵的人性美么?

玉林美的极至,是与物浑合为一体,把美的理念倾注在其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雕栏玉砌的建筑是上一代玉林人才智与美的结合,那么,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茶泡则是玉林人对美的追求执着的体现。

玉林一个通体透亮,全身堑刻着缕空花鸟图案的茶杯在光线的折射下幽幽地泛着光,如果您认为这是玉砌而成,那就错了。它有着玉的圆润与晶莹,但却与玉的本质构造有着天壤之别。中式菜点,往往形色味配合得恰到好处,玉林的茶泡,正是传承了中国饮食文化美的真髓,却又不仅止于饮食文化,更是和中国的礼仪文化紧紧相依。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主客相见,往往以茶致敬,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茶,与中国的人文历史一样古老,也正是这与茶一样古老的茶泡,让玉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多了一份儒雅,多了一些谦和。这晶莹剔透,美如玉,更胜玉的茶泡,在养眼的同时,即便不泡茶,仅仅是往水里一投,瓜果的清香、甜润的感觉也让你心头一振,仿如春风吹拂,万般苦闷尽扫而尽,喝了甜滋滋的茶泡水,再浅浅地把泡过茶水的茶泡轻轻一咬,脆而不腻,甘而不粘的茶泡直让你润滑到心里去,这源袭了玉林智慧的赠品,可是上天所赐,他方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