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16)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16)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6 14: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高山村地段的清湾江,原是弯弯曲曲的收黑场,水流到拐弯处,水流近乎停止,焉泌有所储蓄,是好的风水宝地,“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潮,荣华富饶。清湾江虽已裁弯取直,改变旧貌。但日后建成文天祥纪念馆和大成殿,今后在其前旧江湾处挖成数百亩的大池塘,曲水收照,在高山村就可重现了。

5.择居于“河右为吉。”

高山村处于清湾江水往南流向的右岸,是个大吉之地。因江水的流向(从村后往村前)与顺时针左旋阳黑同向,使阳是增加强力,又受到地球偏黑力之助。使阴黑不衰,造成河的右岸水足阴向足,阴阳兼河,可得人财两旺,日益昌盛,这是北半球居于河右为吉,河左为凶的地理环境规律。在我国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哈尔滨、沈阳、兰州、西安、洛阳、郑州、开封、济南、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均居江右;玉林市城区,居于南流工右岸,其埠发展规模都较胜于西江(穆江、浔江)左岸贵港市和桂平市,在世界各国亦然。由于地球"偏向力"作用,河右岸被河水冲削得较为严重的陡峭。反之,河左岸被河水冲刷得较为轻

微而平缓。故河的右岸由于水盈而阴黑足。在左岸水弱而阴照亏。所以,居住在清湾江右岸的高山村人特别兴旺昌盛,与这一地理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6.饮用水的水质良好

据高山村民反映,过去和现在,他们大多数都是使用"古庙井水"。这个井水为地下水,水量丰富而从深层的红色沙岩涌出,水质清新昧甘凉,煮之无锅垢与杂质。人饮之健康长寿与聪明,可能是一种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矿泉水,或许也是造就了其人才辈出的一个良好因素。这么好的饮用水,高山村人应采取一些保质保量的卫生措施。

二、人文环境领先

上面谈的是属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为隐形的事物,它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线并提供了可能性。但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因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相似于中国堪舆学的“天人相应”,其重点由自然转到人这个积极力量,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地发展。

高山村人对人与环境和谐领先实用。所以在明朝中叶择居该地时起,就积极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促进生产,很快就有了物质积累。据说高山村牟姓在明、清时期就购买了较多的尝产地。有了这个经济基础为其子弟读书上学作后盾,鼓舞了他们的上进心而且也出了成果。读书“学而优则仕”,在高山村各姓中成了风气,代代相传,学子源源、人才济济,就在于高山村人的重视"人文环境"的领先执行,能动地利用自然环境,使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即“天人合一”。

高山村人过去各式宗族的蒸尝租助学,而竞相开办各式学馆,如蒙馆、大馆、私塾等,到清末全村共15间,说明该村学风之盛,并办起日语私塾,沟通国外文化交流,是难能可贵的、与当时的广西各地也是无法相比的。

高山村人的素质高,也是可喜可贺的。古建筑群保存得那么好,其他古文物保留得如此多,我看在全国各村寨中,那就更稀罕了。更值得歌颂的是高山村献地给建文天祥纪念馆和大成殿,对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和增添玉林市旅游景点的异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十、高山村的古建筑文化

玉州区高山村明清古建筑群以其保存较好、风格完整、文化内涵丰富而为人注目。高山村自明朝天顺年间始建村落以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存宗祠12座、进士名人故居和其他古民宅60多座、教书育人的蒙馆、大馆15间等,建筑面积达51000多平方米。整个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形式独特、地方特色鲜明,展现出一幅具有岭南特色风貌的古代农村风景,体现出桂东南农村古朴淳厚的风俗民情。 建筑是凝结的历史、是艺术的载体和文化的体现,古村落是由众多的建筑物和遗存所组成,但它不是杂乱无序的堆积,而是各种建筑物、遗存在一定历史和生态环境中形成有特定社会、文化意义的有机组合。高山村明清古建筑群亦然。

高山村明清古建筑群在其整体布局、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岭南古代农村地方特色:首先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岭南常见的梳式布局形式,房屋主要是座北向南和座西向东(偏南)两种走向排列,村前设置鱼塘、村背坡地、村中种植树木,这是因为岭南夏季炎热,季节风向为南风或东南风,南北和东西走向阴凉的巷道,可引风进入居住区,还有鱼塘、树木等均可调整微小气候。其次在防御设施上,古村落实行封闭式管理是其一大特点,同一家族聚居一处,但各家各户自成体系,互为邻居,互相照应。为防止盗贼入村抢劫偷盗,高山村自清咸丰二年(1852年)开始修筑绕村围墙,兴建闸门,共设置闸门5个,分别为丹凤门(南门)、日华门(东门)、五云门(西门)、锁钥门(北门)和聚星门。现存的丹凤门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墙体设置射击孔。而每条巷道两端也设置小闸门,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现尚存安贞门、古庙门、企岭巷等巷门。绕村围护除筑墙外,还充分依托岭南常见的刺竹和水塘作屏障,既可减少用工用料,还能增强防盗效果,绿色屏障改善了景观,水塘有利于排污。内部交通以14条、总长2000米的青砖巷道为联接,畅通无阻。再者在建筑设计上,为适应岭南地区多雨、天气炎热的特点,墙体多采用

外青砖内泥砖的砌筑形式,外层青砖较高的强度有利于抵御风雨对建筑的侵蚀,内层泥砖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效果,使室内环境得到改善。还有在建筑装饰上,门窗、屋脊及各种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大门使用岭南地区特有的“推龙”做法;多种形式的窗棂图案的使用恰到好处;屋脊装饰有博古、卷草、鹊尾等多种形式;题材丰富的高浮雕雀替;以吉祥题材、传统教化故事、花草虫鱼为主题的壁画;为了扩大建筑与室外的过渡空间,在宗祠建筑中使用较多的“前接檐”手法;在梁柱上赋予了建造者和使用者美好的祝愿和希冀等特有的寓意做法,如思成祠香火厅的后檐柱从中间对半锯开,形成榫头合成一条园柱寓意“兄弟同心、和睦相处”,议事厅分别在5条园柱的不同高处,从中间对半锯开形成榫头再合成园柱,五条柱子的接口分别由高到低呈阶梯状的排列,寓意“代代相接、五代同堂”;此外还有融风水美学礼制三位一体的屏风在建筑中的设置,这些都折射出房屋建造者和使用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