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4)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4)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6 14: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舞狮是玉林人庆贺新春的主要民间文艺活动。舞狮必有武术队相随,意为打了狮即能逢凶化吉。解放前,两个舞狮队相遇,一般都有一场争斗。原本时逢佳节,相遇后双方佯斗逗乐,后发展为争强斗胜,两不相让,终酿成恶斗,形成一种陋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形成了互敬互让之风,打斗的现象已近绝迹。 舞狮一般要大型锣鼓的打击乐来配合其动作,动作幅度很大,除了逐户上门拜年,还在公共场所定点表演。表演程式一般是这样:舞狮人站丁字脚,拜四大方向后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狮",继而找青、舔青、吞青、剔牙、舔身、困觉。此时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风趣的动作,然后是狮子的翻身、醒狮、拜四大向、回山。舞狮结束后是"打狮"武术表演,刀叉剑戟十八般武艺尽显风采,常常博得观者阵阵喝彩。 舞龙在玉林各县(市)区也很活跃。一条龙长约三四丈,分为五、七、九戴,需五-九人共舞。在鼓乐声中,打头一人撑着圆形能灵活转动的"龙珠","螺螺"作响,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头即在空中跟着上下翻飞,龙身龙尾随之协调舞动,蔚为壮观。

麒麟拜年

春节至元霄节,玉州、博白、陆川、兴业皆有舞麒麟出街入村拜年赐福之民俗。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

俗。 舞麒麟为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于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舞唱队伍,最多七人,其中一人舞麒麟,一人掌彩门灯,二人撑彩联,一人打钹,一人敲锣,一人领唱贺词。有的尚有撑罗伞者,边舞边用力转动罗伞,罗伞旋得越快,越有劲,气氛就越活跃。有的队伍还配有吹绿笛,奏八音。现最简化者,则一人自己敲锣,自舞自歌。

麒麟每到一家门口,便鼓乐齐鸣,主人则燃放鞭炮。在欢快的鼓乐声中,麒麟翩翩起舞,麟头轻摇,慢转缓旋,或进几步,退几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轻盈,节奏明快,多彩多姿。鼓乐一停,歌师便响嗓亮喉,大显身手,其歌七言四句,构思巧妙。如贺农村家庭副业歌: 脚踏汽车行大运,我在副业贺起身。 黄猄入屋福禄到,水浸石灰发起身。 种养承包搞副业,养鸡养鸭一群群。 朝似黄蜂飞出巢,晚如百雀回家槟。 养鸡好比出山凤,养鹅每只几十斤。

还有贺种田歌、贺商店歌等。有的商店不宜颂其生意兴隆,如医药店,若新年颂其发财,则民不吉利,故极少有麟庆贺。但高明的歌师却能避其顾忌,颂其医术妙,药性好。

改革开放富裕后,许多饭店在春节期间照常营业。舞麒麟者口渴肚饥之时,便到饭店拜年唱贺歌,歌师的歌声,令食客胃口大开,老板的脸上亦绽开了笑容。主人于是捧来烟、茶、糖果、饼干,逐个招待,然后让歌队人员在厨房用餐。

春牛舞春

玉林各县(市)区在春节期间有舞春牛的习俗。 舞春牛之起源甚古,进入农耕时代后,许多农事活动被搬演成舞蹈,以表达人类情感,被视为"母体艺术"。 演出之春牛,用竹和纸扎成牛头,用黑夹皮做牛身。演出时,以二人分舞牛头、牛尾,人蒙在夹被内,弯腰慢行,如牛爬行的形状。演唱者为男角牛公一人,手拿钱尺,女角牛婆一人(男扮女妆),一手舞扇,一手舞手帕。其他旦角、丑角属配角。出场时,以唱舞为主,舞蹈表现了牛的勤劳形象,如赶牛出门、逗牛爬料、上山下坡、犁田爬地等,动作富于生活气息。音乐以吹大笛为主,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唱词为有关勤劳生产以及旧社会家庭纠纷趣事,并插进一些风趣诙谐的"大话木耳"。其最著名的唱词,为春牛调牛郎歌,如茂林泉塘著名民间歌手张日明演唱云: 诸君听我说因由,世间最苦是耕牛。 又用铁圈穿我鼻,又用麻绳套我头。 赶出田边犁架起,大垌山冲田百丘。 深山曲木担在膊,爬地青藤箍紧喉 一世勤劳为大众,还将汗水付东流。奉劝一言留世上,诸君一定爱耕牛。 此歌以拟人化手法,唱尽耕牛的苦楚,令人感动,许多人听罢,纷纷拿出封包,以藉慰"耕牛"。

春牛队到各村贺春,表演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四脚春牛。其中两脚春牛在一块土布的一端缀上一对黄牛角,由一人披在身上舞动。独脚春牛如竹马式、四脚春牛如舞狮式。由八音锣鼓开路,边走边舞。春牛后面,由数名乃至数十名牛公、牛娘,挨家逐户演唱。春牛队每到一家,先舞动春牛,以示祝贺,接着,牛公、牛娘且歌且舞。歌词内容多为庆丰收、贺新春、祝平安等。贺遍全村各户后,便到村边开阔处进行表演。这时,牛公牛娘踏着采茶舞步,放声高唱。歌唱内容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歌等,撑春牛者则在演员中穿梭舞动。最后以"十二月庆丰歌"结束。

客家偷青

旧时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是陆川客家妇女精心"偷青"的佳期。"偷青"即采青、摘青,将葱蒜萝卜脉菜芥菜等青菜"偷"些回来,让全家老少生吃或熟吃。

"偷"是悄悄出动的,多是到别人的菜园去摘。青菜被"偷"的人家,按祖传的习惯,不准追查,不准生气,不准哼声,只准暗暗高兴。因此,挨"偷"的人家总是希望别人前来多"偷","偷"去越多越有福气 元宵当晚,博白乡下的青少年也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偷青"。博白话生菜谐音"生财";萝卜也叫"菜头",音近"彩头";蒜音同"算",取其意为"好打算"。旧社会,穷苦百姓希望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讨个"生财"的好"彩头",过上一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渐渐形成了偷青的习俗。可见,"偷青"是旧社会里穷苦百姓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对穷苦命运的抗争。 不过,现阶段"偷青"多是"偷"自家菜园的,而且接二

连三去"偷"老一辈人说,青枝绿叶是劳动成果,"偷"青吃了,要饮水思源。

采茶舞

采茶舞是玉林市民间的自娱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结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称茶公,女的称茶娘,道具分别有钱尺、彩扇、手帕、彩带等。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几乎是无村不唱,无圩不舞。演出场地不拘,空旷的晒场、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采茶舞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有时插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可以在"采茶大例"(即从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节的歌舞形式)中表现,也可作单独表演,民间把这些情节叫"茶插",意即采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