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7)

玉林风俗 玉林风土人情(7)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6 14: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近年来,玉林市提倡火葬,不少人家把火化后的先人骨灰寄存在殡仪馆内,故清明节一到,市殡仪馆内热闹非凡。除民间的祭祀活动外,每到清明节,玉林市各机关单位、学校,往往组织祭扫革命烈士陵墓活动。清明节前几天,玉林公园内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朱锡昂烈士墓前,便每天都有不少人们列队举行悼念活动,人们都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

端午节,玉林人习惯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

节前,人们便纷纷到集市上买回菖蒲、艾草(五月艾)、并开始包米粽、扎凉粽或磨米制作“馒头饽”。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便都在大门口,家中房门口高悬起菖蒲、??艾草,以示驱恶避邪。有的人家还缝了小香袋(所谓“艾人艾虎”之类)让孩子们佩在身上,以祈求避邪消灾,让孩子健康成长。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但玉林人过中元节却多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故民间百姓干脆把节名称为“七月十四节”。

中元节在中国民间传统中视为“鬼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逐渐摒弃了这种迷信的观念。然而玉林人极重孝道,每到“七月十四”,正是姜嫩鸭肥的季节,寻常百姓各家各户都杀鸡鸭祭祀祖先。有的人家还做“发包”和“压(谐音)子饽”来作为节日的食品。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玉林人有供月、赏月的习惯。节前约半个月,街市上便开始有月饼出售,主要为品种繁多的广式月饼。人们一般在节前便买好月饼,或探亲访友,或拜访师长。 到了中秋节日,民间注重合家团聚,共进晚餐。晚上,人们便都早早地在自家的院子里,阳台上或楼顶的平台上安置小桌子,装好仙香,供上月饼和种时鲜果品,一家人欢聚在一起,边品尝月饼边赏月。这时,各种烟花、龙箭从四面八方腾空而起,把夜空装饰得五彩缤纷。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幸福的天伦之乐。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在玉林被演化成了“拜山”活动,故重阳节实际上是玉林人一年中约定俗成的第二个扫墓节。重阳节的扫墓与清明节的扫墓大致相同,只是由于时令所异,别有一番情趣而已。

自从我国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之后,每年到此节日,玉林市各系统各单位都举行慰问老人的活动,并组织老年人举行歌咏、游艺活动。

冬至节 玉林人过冬至节,几乎家家必包米粽,所以有些人便干脆叫冬至节为“米粽节”。玉林人有“糯米补气”的说法,冬至日吃米粽,实在是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玉林米粽

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

玉林有句俗话:“冬至大过年”。确实,冬至节一到,人们便都热热闹闹地包料粽、熬米粽、杀鸡杀鸭,祭祀祖先,其礼节一丝不苟。

九、玉林山歌

大到国家政治,小到生活琐事,都是玉林山歌歌唱的题材。结构形式:一般为七言四句(也有首句三字引起的),二、四两句押平声韵。语言措辞随便,多用民间口语。艺术风格:广泛运用赋、比、兴手法,常夹用双关隐语(如谐音、反话等)。演唱方式:独唱、齐唱、亦可盘歌对唱。每首最后一句的后三言则须有人和唱,俗称“帮声”。

十、猜谜配药

玉林城过去有间“万草堂”中药店,老板是个猜谜能手,远近闻名。

有一次,一个老头到药店配药,想趁机试试老板的猜谜本事,故意不带药方。老板问他买什么药,老头吟了四句诗,“万里戍疆别乐都,百年貂裘十美图,凯旋故里不迷路,秋花为客遍地铺。”老板听了,马上猜了出来:“万里戍疆称‘远志’,百年貂裘为‘陈皮’,路不迷途因‘熟地’,八月秋花数‘桂枝’。”老板按老翁要的数量配好药后,笑着说:“药物齐全客何为?”“妙手回春客‘当归’。”老翁说完赶忙付钱,笑吟吟地行了几步,忽转身拱手说:“佩服,佩服!”两人哈哈大笑。

十一、倒油坪

玉林高山附近有个倒油坪,倒油坪的由来有个故事。

说是有一年,春节过后,下着蒙蒙细雨,一个年轻妇女带着她的小女孩回娘家。两娘女刚刚走上一个小山头,后面跟上了一个担油的男人,那个男人并不是安什么坏心,他只是想开开心,挑逗一下,占点小便宜。他开口唱起歌来:

过了平田又上坡,

阿兄劝妹唱支歌;

下坡不是长塘路,

兄总有心不奈何!

女人听了,并不搭理,仍旧走她的路。那小女孩从来没听人唱过山歌,觉得新奇,不时回过头看唱歌人。她对妈妈说:“妈,唱歌的人象爸爸。”

“神经!不象。”

“象,就象爸爸,象爸爸嘛!”

那男人听了,心里甜丝丝的,兴致一来又接着唱:

白鸡上岭扒虫豸,

白鸭落塘爱吃腥;

清早出门各自去,

夜晚同巢分不清。

那女人听见唱得越来越不象话了,皱皱眼眉,她回头瞄了他一眼,对小女孩说:

“不,不象你爸。你爸走路,脚趾不是弯起来的。”

男人一听,得意忘形,把因为怕跌跤弯起来的脚趾一下子伸开来。刚迈开步,春雨滑如油,脚底一闪,一跤跌倒,四脚朝天。两桶油,一桶倒向南坡,一桶倒向北岭

据说,至今那倒油的地方,仍是不留水渍,不长青草,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人呢!

十二、狗毛毡

我们玉林市旧时喊(叫)做鬱林州,有四大城门,分东南西北。民国十几年的时候,又在现在的市招待所西面增开了一个新西门。旧时官府衙堂出告示,都贴在四大城门,其它各处不得张贴。旧时街道小,又没有骑楼。有一日是圩日,来往赶圩的人很多。人们经过城门,都想看看告示。有个文盲,五十多岁,经过城门,见很多人看告示,他也走近来,仰起只头,眼晶晶地望。他越望越近,走上前头。挡住了人家。有个人看见他头上戴着一顶狗毛毡,心生一计,装着读布告:“民国十三年,禁止头上戴狗毛毡。”老头听到这话,慌里慌张,东看西望,把自己头上的狗毛毡揭落来放入衣袋里。那人又装着读:“如果身上搜出,捉回衙门关三年。”老头听到这话,面容失色,扯脚就走。在场的看众哈哈大笑起来。

十三、花秀才和弓腰三

很久以前,广东赤坎(今湛江)有个花面秀才,为人轻浮,在家时爱讨人便宜,嘲人短处。

有一次,花秀才上京应考,路过广西鬱林。天气十分闷热,花秀才翻山越岭,行了半日,累得腰酸腿痛,舌干喉渴,汗水湿透了衣衫。来到一棵大榕树下,花秀才想歇一歇再赶路。这时,有个叫弓腰(驼背)三的牧童,正从山上赶着几头水牛下来,要到榕树旁边的山塘给牛洗凉。花秀才见到弓腰三走路的样子很难看,不禁发笑,信口吟了四句诗来笑他:

上岭好象犀牛望月, 下岭好象白鹤叮虾;

仰睡如似龙船过海, 侧睡如似破边南瓜。

弓腰三一听火从心头起,朝气牛背狠狠地抽一鞭,水牛跑到榕树底下。“你这条发瘟牛,也想来乘凉?还不给我滚!”别看弓腰三年纪轻轻,土里土气,他平时唱过不少放牛歌,马上想出几句山歌唱起来:

牛粪上面大雨打, 筛箕肚里晒花瓜;

母鸡带儿叮糠槽, 螃蟹引仔爬河沙。

这时,一个正在田里插秧的姑娘,听到了这些难于入耳的歌,心里不好受。唱了四句山歌来规劝他们:

树上黑湿笑乌鸦, 着虫蕃薯笑苦瓜;

火砖同瓦一窑货, 开口骂人涵养差。

十四、廖炳元屈理拗理

廖炳元,清朝玉林仁东都甘村人。他为人屈理拗理,承揽讼事所作所为,历代传说颇多,今整理二则,博人一笑。

狗无狗舍,猪有猪栏